
【汽車美容攻略】汽車打蠟、鍍膜和自我修復膜的功用及分別
無論一手車抑或二手車,其實都需要定期翻新保養,才可以保持最佳狀態,否則就容易被路面上的灰塵、油污黏附而侵蝕受損。要保持汽車外表光鮮亮麗,不少車主都會使用汽車打蠟、鍍膜和自我修復膜這三種方法。在今天的快而保專題中,我們會看看這幾種手法的主要功用和分別。
打蠟
打蠟是最傳統而有效的汽車美容方法。透過棕櫚蠟、蜂蠟等材料,把蠟質塗抺在車身上形成保護膜,達到冼水、反光、耐熱、抗氧化等功效。在打蠟之前,車主應該先洗車並擦乾車身,再用海棉上蠟,將蠟均勻抹在車身。在等候期間,適時將開始浮白的蠟質用細纖維布抹淨。車主可以將車身分為數部份來進行打蠟。
通常打蠟一次後的效果可以維持約四至六個星期,市面上也有特別配方,標榜效果可長達數個月。之後車漆上的蠟遇到日曬或受熱就會逐漸分解蒸發,殘留在車漆上的劣化車蠟只要沾上污跡,就很容易形成頑垢,用洗車液都無辦法洗掉。如果沒有定期打蠟,或者上蠟時沒將舊蠟徹底研磨(推蠟)去除乾淨,車就會越來越髒。
現在找車房打蠟,每次約需港幣 $1,000 至 $2,000。雖然打蠟的操作門檻較低,可以由車主自己進行,但過程較過繁複,而且效用也較短,未必理想。
鍍膜 (Coating)
鍍膜相比打蠟是更加流行的做法。雖然兩者的功用相近,但鍍膜是以液晶聚合物覆蓋車輛並待其硬化,分子非常細小且緊密結合,可以阻擋紫外線和水垢,保護性和持久性較佳。然而,其做法比較複雜,車主較難自己進行,故通常都會交到專業汽車美容公司處理。店方需要徹底清洗車身後再進行脫脂,效力會較打蠟更為持久。
鍍膜與打蠟都是以薄膜保護以調色完畢的車身,無法令車身本身的磨痕消失。微硬的鍍膜具有抗氧化、紫外線、污水等功能,甚至保護車漆不被鳥糞侵蝕(但仍需盡快清洗以免鍍膜受傷)。值得注意的是,上鍍膜並非令車主不用洗車,只是可使污垢更容易被清洗掉。另外,亦不建議車主在鍍膜後再打蠟。
鍍膜通常需多於一天的時間處理,可持續約一至兩年。鍍膜的價錢差距甚大,由港幣 $2,000 至上萬元不等。相信是由於所用的物料不同。坊間有車房會以樹脂類物料充當鍍膜,所以在付錢之前應仔細詢問鍍膜種類。
打蠟 vs 鍍膜
打蠟 |
鍍膜 |
|
漆面細紋 |
如使用電動機操作,容易產生細紋 |
使用海綿或專用布塗抹,細紋較少 |
亮度 |
油亮感重、亮度緩和 |
亮度銳利 |
抗污力 |
蠟質較易脫落,抗污力較低 |
保護膜因滑水特性,容易帶走沙塵 |
適合客人 |
適合隔一兩周會自行打蠟的客人 |
適合追求抗污能力佳的客人 |
硬度 |
較低 |
較高 |
持久度 |
4 - 6 星期 |
1 - 2 年 |
操作需時 |
1小時 |
多於一天 |
價錢 |
$1,000 至 $2,000 |
$2,000 至上萬元 |
自我修復膜 (Paint Protection Film)
自我修復膜的最大賣點在於其防刮功能。當貼膜被銳物刮傷後,貼膜可藉高溫提供的能量回復其原本的結構和外貌,所以貼上貼膜後的車可以靠熱槍、熱水,甚至單以陽光,已可輕鬆消除刮痕。
如果在自我修復膜之上再配備鍍膜,就可相得益彰,同時獲得防刮和冼水的功能,但就要留意鍍膜後的貼膜會難以貼實車身,因此記得是先上自我修復膜再上鍍膜,兩者的次序不可調轉。另外,若剛上新漆,也建議待油漆完全穩定後才做貼膜,以免日後新漆隨修復膜被撕走。
優質的自我修復膜壽命可超過五年,並配有防變色外層,但造工需時長達數天。而且一分錢一分貨,索價要港幣 $20,000 以上。
汽車美容公司點揀好?
消委會過往曾經收過一些有關汽車美容服務投訴,指相關服務貨不對辦,例如提供次等的汽車玻璃隔熱膜予顧客,更有公司收取過萬元汽車鍍膜費,卻只提供一般打蠟。
消委會建議車主揀選汽車美容公司時,應參考代理商或生產商的詳細產品陳述(例如隔熱效能),了解新技術的應用物料、效能及安裝程序等具體資料,並參考及比較用家意見,再衡量這些新產品或服務是否物有所值。
除了要深入了解新技術的資料外,車主亦切忌輕信口頭承諾。畢竟口講無憑,你可要求銷售員在單據或合約上列明其口頭保證或承諾,包括所購產品或服務資料(例如產品型號、服務種類及價錢),並妥善保存單據。即使是手寫單據,亦應要求店方在單據列出上述資料,並仔細核對。
最後,車主應留意預繳式消費風險,仔細衡量商戶的營商狀況及信譽,並按自身實際需要購買產品(如貴賓會籍),避免一次性預繳過多產品及服務。
